<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疾病百科 > 外科疾病

        脫肛是什么 原因、癥狀、診斷、治療

        時間:2017-08-09 17:01:33

        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系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亦易發生。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多見。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亦可誘發,亦以直腸粘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肌肉松弛,故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本病之臨床癥狀,早期便后有粘膜自肛門脫出,并可自行縮回;以后漸漸不能自然回復,須用手上托方能復位,常有少許粘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后有下墜感和排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后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后局部有發脹感,亦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粘膜有粘液分泌,粘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粘液,刺激肛周皮膚??梢痧W。由于肛括約肌松弛,很少發生嵌頓,一旦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腸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粘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未脫出時,體檢可見肛口呈散開狀,指檢往往發現肛括約肌松弛,收縮力減弱。檢查時應排除直腸帶蒂息肉和重度內痔脫出,可囑病人下蹲用力,等腸管全部脫出后,再行檢查,確定為部分或完全脫垂。在臨床上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Ⅰ度為直腸粘膜脫出,Ⅱ度為直腸全層脫出,Ⅲ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本病病因有:(1)先天不足,發育不全,直腸缺乏周圍軟組織及骶骨彎度的支持;(2)病久體弱,營養不良或久瀉久痢,使坐骨直腸窩的脂肪被吸收,直腸失去扶持;(3)氣血衰退,年邁機體衰弱,婦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松弛,不易固攝,導致脫肛;(4)腹壓增加,因長期腹瀉,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持續性增加腹壓的疾病,便直腸粘膜下層組織松弛,粘膜與肌層分離,導致脫肛;(5)內痔Ⅲ期,肛直腸息肉、肛直腸腫瘤等病癥,經常脫出導致肛管括約肌松弛,并將直腸粘膜向下牽引。亦有見于內痔環切術后,損及肛管皮膚,形成直腸粘膜外露脫垂。

        本病治療分內外藥物治療、針灸、注射和手術治療。內治用補氣、升提、固攝為主;外治用中藥熏洗、外敷以收斂固澀;針灸益氣固攝,增強盆腔內張力,增強對直腸支持固定作用;注射硬化劑可使直腸與周圍組織或直腸各層組織發生粘連固定,使直腸不再下脫;結扎術可扎除部分脫垂之粘膜,并人為形成疤痕,產生粘連固定支持作用?,F代醫學用經腹直腸懸吊固定術,效果并不穩定,且手術操作復雜,約有20%復發;盆底重建術,手術復雜,并發癥多,療效亦不完全滿意,故現較少應用。(唐漢鈞)

        贊一個, 人贊過

        標簽閱讀:脫肛

        用戶評論:

        脫肛是什么 原因、癥狀、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