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穴位圖 > 穴位養生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時間:2013-01-04 16:14:24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手厥陰心包經穴,歸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述,手厥陰心包經所屬穴計有:天池穴、天泉穴、曲澤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勞宮穴、中沖穴。共九穴。
            根據《手厥陰心包經穴國家標準部位表》,以下詳解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天池穴
            【位置】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層為第四肋間內、外??;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 胸悶,心煩,咳嗽,痰多,氣喘,胸痛,腋下腫痛,瘰疬,瘧疾,乳。
            【配伍】 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注】 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天泉穴
            【位置】 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解剖】 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有肱動、靜脈肌支;為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分布處。
            【主治】 心痛,胸脅脹滿,咳嗽,胸背及上臂內側痛。
            【配伍】 配內關、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溝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曲池、外關治上肢痿、痹、癱、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曲澤穴
            【位置】 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解剖】 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布有正中神經的本干。
            【主治】 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
            【配伍】 配神門、魚際治嘔血;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陰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澤、曲池治療肘臂攣急、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針刺血;可灸。
            【附注】 心包經合穴
            郄門穴
            【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瘡,癲疾。
            【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沖治神經性嘔吐;配內關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郄穴。
            間使穴
            【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配伍】 配支溝治瘧疾;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配水溝、太沖治癔??;配腰奇癲癇。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經穴。
            內關穴
            【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頭痛,熱病,產后血暈,肘臂攣痛。
            【配伍】 配公孫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滿支腫;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配外關、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顫。配患側懸厘治偏頭痛;配建里除胸悶。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大陵穴
            【位置】 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干。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 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輸穴、原穴。
            勞宮穴
            【位置】 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解剖】 在第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有指掌側總動脈;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
            【主治】 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配伍】 配后溪治三消、黃疸;配涌泉治五般癇。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滎穴。
            中沖穴
            【位置】 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解剖】 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處。
            【主治】 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
            【配伍】 配內關、水溝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配商陽治耳聾時不聞音。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 心包經井穴。

           【免責忠告】本站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

        贊一個, 人贊過

        標簽閱讀:穴位圖

        用戶評論:

        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