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俞穴
肝俞(BL18 )
拼音: Gān Shū
位置: 腰背部穴位
主治: 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脊背痛
【肝俞穴位位置圖】
【圖解肝俞穴位的位置】
【肝俞穴的位置】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開1.5寸。正坐或俯臥位。兩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處即第7胸椎棘突,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從其棘突下緣旁開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取穴方法】位于人體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左右二指寬處。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八、九、十胸神經后支外側支重疊分布。穴位深部對第九肋間隙吶的結構。在胸、腹腔內則對應胸膜腔、肺、膈、肝、脾與胃。肝、脾為實質性器官,血液供應豐富。因此,如盲目針刺時,不能提插,不能捻轉,應立即起針,應嚴密觀察有無內出血現象。
【視頻講解】肝俞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肝俞穴】經穴名。出《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肝,肝臟也。俞,輸也。肝俞名意指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穴位含義】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肝俞穴 ”,“肝”,肝臟也。“俞”,輸也。肝俞名意指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散發肝臟之熱。
【功能作用】疏肝利膽,理氣明目。
【按摩肝俞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杭甭愿窝?,膽囊炎,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黃疸。
2、五官科系統疾?。耗砍嗤?、眼瞼下垂,結膜炎,青光眼,夜盲癥,視網膜炎。
3、精神神經系統疾?。?a href=/jibingbaike/neike/16002.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偏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精神病。
4、外科系統疾?。毫馨徒Y結核,胃出血,腸出血,膽石癥。
5、其它:月經不調等。
【作用功效】肝俞穴,疏肝理氣、降火退熱、益肝明目、行氣止痛等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結膜炎、夜盲癥、近視等。
【穴位配伍】肝俞穴配百會穴、太沖穴主治眩暈、頭昏頭痛,有清熱明目的作用;配支溝穴、陽陵泉穴主治脅痛;配太沖穴治目眩、脅肋疼痛;配腎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陰養血補腎的作用;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癥,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作用。配期門穴,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主治肝炎,膽囊炎,脅痛;配光明主治目昏。
【研究發現】
1、膽石癥:取肝俞、膽俞、脾俞等,用推按運經儀治療63例,配合服用硫酸鎂、稀鹽酸、油煎雞蛋,結果均有較好療效。
2、胃脘痛:針灸肝俞、膽俞、脾俞等,治療50例,有很好療效。
3、淋巴結核:割治肝俞、膈俞,治療211例,有較好療效。
4、眼瞼下垂:針灸肝俞、膈俞,有較好療效。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 :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
《千金方》 :肝俞、脾俞、志室,主兩脅急痛。
《銅人》:治目生白翳。
《針灸大成》:黃疸,鼻。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肝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 ( 查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