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中草藥大全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

        時間:2017-06-11 23:21:27

        名稱:杜仲

        類別:補益藥

        拼音:DU ZHONG

        拉?。?/strong>Cortex Eucommiae

        別名:思仙、木綿、思仲、絲連皮、扯絲皮、絲綿皮、石思仙

        藥用部位:樹皮

        杜仲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杜仲

        來源:為杜仲科杜仲屬植物落葉喬木杜仲的干燥樹皮。多為栽培。

        產地:主產四川、陜西、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地。

        杜仲

        性狀鑒別:杜仲呈板片狀或卷片狀,長寬不一,厚2~10毫米。嫩皮薄,外表面灰色,有細縱紋及橢圓形橫裂皮孔;老皮厚,外表面粗糙,已剝去粗皮的部分淡棕色,未剝去粗皮的部分褐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斷續縱裂槽及橫向斷裂。內面平滑,暗紫褐色。質脆,易折斷,斷處有細密的銀白色橡膠絲牽連。氣微,味微苦。以皮厚、片大,去凈粗皮者為佳。

        主要成分:杜仲全株含桃葉珊瑚甙及一種硬性橡膠,樹皮尚含樹脂、鞣脂。此外,葉尚含山柰醇、咖啡酸、綠原酸、酒石酸及還原糖。種子含大量脂肪油、主要為亞油酸脂。見《全國中草藥匯編》。

        功效與作用: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實驗證明其作用為:

        1、降壓。在動物實驗中,有降血壓作用,其效力炒杜仲勝于生杜仲,煎劑勝于酊劑??偟膩碚f,降壓作用短暫,且易耐受。

        2、鎮靜。大劑杜仲煎劑能使試驗動物安靜和嗜睡。

        此外,杜仲有一定鎮痛作用;又似能減少大鼠腸道膽固醇的吸收。

        補益藥:杜仲

        炮制:切絲生用或鹽水炒至絲斷存性。

        性味:甘、辛、溫。

        歸經:入腎、肝經。

        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筋骨痿軟、腰脊四肢酸痛,腎虛尿頻,胎漏,胎動不安,高血壓病,頭暈目眩等癥。

        杜仲

        臨床應用:

        1、治療腰痛,尤其腎虛腰痛,杜仲常不可少。
        如屬腎虛腰痛(腰痛而有體弱、足膝酸軟、易眩暈、小便頻數、脈細弱或虛數),以杜仲配續斷、菟絲子、蓯蓉等。
        如屬寒濕腰痛(腰痛而有酸脹感,痛處覺冷,遇陰寒天氣加劇,苔白膩,脈沉緩),常配桂枝、獨活、秦艽等。
        如屬外傷腰痛,可在跌打方劑內加杜仲、續斷等。
        如屬女經期腰痛,可在四物湯基礎上加杜仲、續斷。

        2、治腎虛胎動、胎漏、腹痛(先兆流產等),杜仲有安胎作用(可能與其鎮靜作用有關),常配續斷、桑寄生,方如保產湯。此方療效較好。

        3、治高血壓病,對腎虛型(兼有腰酸痛、兩尺脈弱)較適宜。但總的來說,臨床降壓效果不夠理想,不能作為治高血壓病的特效藥用。單味應用,有效率不高,常須配其他有降壓作用的中草藥如黃芩、夏枯草、桑寄生、牛膝等,杜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為調整機體,矯正陽虛偏向。對肝陽上亢之高血壓,杜仲往往無效。

        用量:6~15g;單味治高血壓用15~30g。

        處方舉例:

        保產湯:杜仲9g,川斷9g,菟絲子6g,桑寄生9g,水煎服。

        注:在廣東、廣西、湖南、云南、貴州等部分地區,以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及其同屬紅杜仲藤、毛杜仲藤的根皮作杜仲使用、稱土杜仲或紅杜仲。商品呈不規則的半卷筒狀或小條塊狀、表皮棕褐色,斷面棕紅色,亦有軟性橡膠絲牽連。氣微,味微苦澀。功能祛風活絡,強壯筋骨。杜仲有小毒,用量9~15g,過量可出現頭暈嘔吐等證狀。

        標簽閱讀:杜仲 補益藥 補氣藥

        用戶評論:

        杜仲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