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
甘草(中草藥名稱:甘草梢)(科目:豆科)
名稱:甘草
類別:補益藥
拼音:GAN CAO
拉?。?/strong>Radix Glycyrrhizae
別名: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中藥大全:甘草
【中藥概述】
甘草為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莖。甘、平,涼。歸心、肺、脾、胃經。
1.補中益氣:用于氣虛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補多種氣虛證,如(四君子湯);用治氣血虛少之脈結代、心動悸等證,如(<傷寒論>炙甘草湯)。
2.清熱解毒:用于癰疽瘡瘍,熱毒證,常配銀花,連翹,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腫痛,如(桔梗湯)。
3.祛痰止咳:用于多種氣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風熱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風寒咳嗽配麻黃,紫蘇;痰熱咳嗽,配瓜蔞,黃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陳皮,茯苓。
4.調和藥性:有緩和藥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經。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藥效鑒別】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經,作用廣泛,炙用則補中益氣力佳,生用則清熱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故為臨床常用之品。
【應用與配伍】
1.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補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證作適宜配伍而應用廣泛。如屬風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喘,可配石常、麻黃、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用于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和脾胃。如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稍、黃之性,使瀉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生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干姜、黃芩、黃連向用,又能在其中協和寒熱,平調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 ( 查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