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中草藥大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

        時間:2017-06-10 13:33:37

        名稱:黃芪

        類別:補益藥

        拼音:HUANG QI

        拉?。?/strong>Radix Astragali

        別名:蜀脂、百本、王孫、百藥綿、綿黃耆、黃耆、箭芪、獨根

        藥用部位:

        黃芪

        黃芪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黃耆。李時珍謂:“耆者長也,黃者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

        黃芪產地較多,商品形狀亦異,按其原植物和產區的不同,一般分為黑皮芪,白皮芪,紅芪三類。

        1、黑皮芪
        別名:卜奎芪、關卜奎芪、正口芪。
        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為膜莢黃芪,亦有內蒙黃芪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產地:主產于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寧安、嫩江、鄂倫春旗,吉林的蛟河,延邊自治州等地。
        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上端帶蘆頭(根莖),下端稍細,有少數支根和須根,尾端多已折斷。長30~90厘米,直徑1~3厘米。粗條者上端多具空心。表面黑褐色,有明顯的長縱皺有放射狀花紋(習稱菊花心)。氣微香,味甜,嚼之渣少。

        2、白皮芪
        別名:綿黃芪、箭芪。
        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為內蒙黃芪,亦有膜莢黃芪的干燥根。多為栽培,亦有野生。
        產地:主產于山西渾源、應縣、繁峙、代縣,內蒙古的武川、興和、正藍旗及錫盟地區,吉林的哲盟西部等地。山西多為栽培,內蒙古多為野生。
        性狀鑒別:渾源一帶產者,根圓柱形,帶蘆頭,長70~150厘米,有的可達2米,直徑2~4厘米,根頭部略膨大,多具空心,尾部漸細,帶須根,部分為支根。表面土黃色,微有縱皺和麻點,皮較細,網紋不明顯。斷面亦顯菊花心。質堅韌而重。氣微,味甜而濁。有豆腥味,嚼之渣較多。
        內蒙古產者,蘆頭小,頭尾粗細勻稱,長40~80厘米,直徑0.6~2厘米。外皮灰褐色帶網狀紋理,支根和須根較少,菊花心明顯。味甜,微有豆腥味。

        3、紅芪
        來源: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多為野生。
        產地:主產于甘肅岷縣、宕昌、舟曲、臨潭、德烏魯市、漳縣、西和、禮縣、會川、武山等地。四川茂汶等地亦產。
        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長40~60厘米,直徑1~3厘米。外皮紅褐色,皮緊,皺紋緊密而深。質硬而韌,斷面顯菊花心,纖維性小而粉性大。氣微,味甜,嚼之有渣。
        果皮芪、白皮芪均以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鹼、葉酸、結晶性中性物質、膽鹼、氨基酸等。

        藥理作用: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排膿。

        其原理為:

        1、強壯作用。即所謂“補氣”??赡芘c其同行激素做哦那個和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有關。

        2、利尿。作用較顯著,用藥后尿量增加64%,但有效劑量范圍較小,劑量過小無利尿作用,劑量過大反而使尿量減少。

        3、抗腎炎。對實驗性腎炎有一定對抗作用,尤其在去尿蛋白方面有一定幫助。大白鼠口服大劑量黃芪粉對血清性腎炎的發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遲蛋白尿與高膽固醇血癥的發生。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黃芪粉恢復比對照組快。又大量黃芪似能改善水腫和增強全身營養狀態。

        4、降壓。動物實驗證實有降血壓作用,可能與擴張血管有關。

        5、抗菌。體外試驗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此外,黃芪還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的作用。

        黃芪

        炮制:切片,生用或蜜制。

        性味:甘,微溫。

        歸經:入肺,脾經。

        功能:補氣固表,利尿托瘡。

        主治:表虛自汗,脾虛泄瀉,脫肛,中氣下陷,消渴,疽久不收口等癥。

        臨床應用:

        1、用于慢性衰弱者,尤其表現有中氣虛弱的病人,取其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凡體倦乏力,語音低微、脈象濡緩的患者,可服黃芪,但需多服久服才能生效。
        2、用于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內臟下垂、崩漏等病癥,通過改善體質、加強全身肌張力而起作用,常要與黨參、升麻、柴胡等配伍,方如補中益氣湯。
        3、用于治療痹證。如周圍神經麻痹、腦血管意外中風)后遺的半身不遂,慢性風濕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等。上述病癥由于氣血虛弱、凝滯不通,故有疼痛或麻痹(成為血痹)。根據“氣行則血行,治血先治氣”的觀點,應采用黃芪補氣,如疼痛癥狀較明顯(關節炎和肩周炎),配桂枝、姜黃、當歸等加強鎮痛作用,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如屬癱瘓,則要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等活血搜風藥,方如補陽還五湯,方內的主藥是黃芪。此方治中風后半身不遂,但用時需掌握適應指證: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對腦出血病人,必須確定出血已停止而脈柔弱者,才能使用,如出血未止或脈浮而有力者不宜用。又起病后三個月內使用效果較好,三個月后用效果較差??偟目磥?,黃芪治中樞性癱瘓的效果不及治外周性癱瘓。
        4、用于表虛自汗證。黃芪可益氣固表,為“固表主藥”,常配白術、防風,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牡蠣、小麥、麻黃根等。
        5、用于治療急性或慢性腎炎。黃芪可利尿消腫,又能減輕蛋白尿,改善全身營養狀態。對急性腎炎、有惡風、關節痛、肢體浮腫、脈浮等“風水”證候者,可與防己、白術、甘草配伍,方如防己黃芪湯;對肢體浮腫,甚至出現腹水、脈浮,但不惡風,不渴等“皮水”證候,可與防己、桂枝、茯苓、甘草配伍,方如防己茯苓湯。由于黃芪能減輕蛋白尿,故如腎炎浮腫已消退,而蛋白尿仍陽性者,可與黨參、糯稻根、熟地等配伍,或單味煎湯服亦可,臨床初步觀察對減輕蛋白尿有一定效果。對慢性腎炎,則常配其他補益藥。
        6、用于治療“久敗”癰瘡。前人稱黃芪為“瘡家要藥”,但實際上只適宜于“久敗”之癥。所謂“久敗”:就是指由于陽氣虛弱(抵抗力低),癰瘡潰后久不愈和(要配黨參、肉桂治療),或長久不潰破者(要配銀花、皂角刺、花粉等,方如內托黃芪散)。黃芪治瘡,是取其托毒、排膿、生肌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觀點看,黃芪在這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和增強身體抵抗力,使瘡癰易于潰破和愈和。但要注意,癰瘡初起,炎癥顯著,毒勢較劇,紅腫熱痛明顯者,不宜用黃芪,否則會以熱益熱,使病情加劇。
        7、用于治療消渴(糖尿病)。常與淮山藥、生地、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

        黃芪

        使用注意:

        1、雖然動物實驗發現黃芪能加強心臟收縮力,但臨床較少用于心功能不全而有氣喘的病者,因為曾經觀察到這些病者用黃芪后往往氣喘加重,這是否與黃芪的提氣(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刺激平滑肌收縮)作用有關,值得探討。
        2、雖然動物實驗發現黃芪能降血壓,但臨床上少用于治高血壓病人,因為曾經觀察到由于黃芪的所謂“升提”作用,肝陽上亢(如高血壓)及上部血熱(如頭面部有炎癥、充血)者用后會致頭痛、面紅、牙痛等反應(由于頭面部血管擴張引起),故高血壓、頭面部感染等患者應慎用。
        3、消化不良、上腹脹滿和有實證、陽證等情況的不宜用黃芪。
        4、與人參、黨參比較黃芪善補肌表之氣,適宜表虛者用;人參(黨參)善補五臟之氣,適宜里虛者用。參、芪合用。補益力更全面而加強。
        5、生黃芪用于退虛熱,托瘡瘍;炙黃芪用于補氣。

        久服黃芪嫌其太“熱”時,可酌加知母、玄參清解之。

        用量:一般9~15g,治腎炎和嚴重痹證要用大量,可用至30~90g。

        處方舉例: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6g、炙甘草6g、黨參12g、白術4.5g、當歸3g、陳皮3g、升麻3g、柴胡3g,水煎服。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黃芪18g、白芍9g、桂枝6g、生姜9g、大棗4枚,水煎服。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生黃芪30~120g,當歸尾9g,赤芍4.5g,地龍3g,川芎3g,桃仁3g,紅花3g,水煎服。
        內托黃芪散:黃芪9g、川芎6g、白術9g、銀花9g、皂角刺6g、花粉6g、澤瀉6g、甘草3g,水煎服。

        注:

        1、蒙古人民共和國產之黃芪,稱庫倫芪或正芪。外皮土褐色,網紋明顯,體輕而粉性大,氣味香甜,習慣認為質優。
        2、黃芪的同屬植物,近年在西南、西北地區發現較多,據報道有黑毛果黃芪、金翼黃芪、多花黃芪、茂汶黃芪、云南黃芪、梭果黃芪等的根,在不同地區作黃芪藥用。其性狀與黃芪近似。
        3、個別地區還有以豆科苜蓿屬植物苜?;虿菽鹃貙僦参锊菽鹃氐鹊母?,誤作黃芪使用的,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柴性,切斷面在顯微鏡下觀察,維束管無結晶,而黃芪則有結晶。

        標簽閱讀:黃芪 補益藥 補氣藥

        用戶評論: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