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中草藥大全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 清熱藥

        時間:2017-06-12 12:13:42

        名稱:黃芩

        類別:清熱藥

        拼音:HUANG QIN

        拉?。?/strong>Radix Scutellariae

        別名:腐腸、黃文、空腸、元芩、土金茶、黃金茶根。

        黃芩

        藥用部位: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心紅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味苦。

        黃芩為常用中藥?!渡褶r本草經》列為中品。

        來源:為唇形笠植物黃芩撞去外皮的干燥根。野生。

        黃芩

        植物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狀,略成圓錐形,外皮暗褐色,內部黃色,新根內實,老根中空。莖四棱形,基部分支。葉對生,披針形,長約1~3厘米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葉柄極短或無??偁罨ㄐ?,集生莖枝頂端,偏向一側,有葉狀苞片,萼二唇形,上唇冠狀突起,花后增大;花冠二唇形,基部彎曲,藍紫色。小堅果近圓形,黑色。

        產地:生產于河北,內蒙古,山西,東北,河南,山東,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鑒別:根呈圓錐形,銷扭曲,因生長年限不同,大小不等。長10~30厘米,直徑1~4厘米,根頭部大都破裂,老根中央有棕褐色朽片狀枯心。外表黃色并殘留有上棕色的栓皮痕跡,有扭曲縱皺紋及多數瘤狀的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深黃色,中間呈紫棕色片狀枯朽圓心。遇潮濕及冷水即變為綠色。氣無,味苦。
        以條長,質堅實,表面較光滑,色黃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黃芩甙、黃芩素、漢芩素、B-谷甾醇、漢黃芩甙、黃芩新素。

        功效與作用:

        1、解熱。動物實驗證實有解熱作用。

        2、利尿。作用明顯,有效成分主要為黃芩素。煎劑也有利尿作用。

        3、抗菌。體外試驗黃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有效成分為黃芩。

        4、抗病毒。黃芩對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3有抑制作用。又發現動物(鼠)感染流感后,黃芩可有一定治療作用。

        5、抗真菌。體外試驗黃芩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如腹股溝表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鎮靜和降壓。通過加強皮層抑制過程而鎮靜,通過輕度擴張血管而降壓,其作用已經運動實驗和臨床觀察而證實。

        此外,黃芩能使血糖上升,并有利膽、抑制腸管運動和抗過敏的作用。

        炮制:切片前用沸水湯10分鐘或蒸1小時悶軟切片。生用、酒炒、炒炭。

        性味:苦寒。

        歸經:入肺、脾、膽、大小腸徑。

        功能:清熱燥濕,止血安胎。

        主治:肺熱咳嗽,血熱妄行,濕熱下痢,胎動不安。

        黃芩

        臨床應用:主要為清瀉肺火。

        1、用于治療肺熱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貝母、麥冬等。

        2、用于治療急性炎癥性熱病。在清熱方劑內,黃芩廣泛應用。

        3、用于治療濕熱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屬菌痢或腸炎者,配白芍,方如黃芩湯,或配葛根、黃連。

        4、用于治療因有熱而致胎動不安。用黃芩配白術以清熱安胎,如當歸湯;偏血虛的或與四物湯同服。

        5、用于治療動脈硬化、血壓、植物神經官能癥。屬肝陽亢盛,有頭痛、目赤、口苦、面紅、心煩等癥狀者,可用黃芩清熱降壓,有助于消除頭痛、失眠等癥狀,并可降壓,即使長期服用也沒有什么毒性。常配菊花等同用,方如黃芩夏菊湯。

        6、治療小腹絞痛而屬熱痛者,配川厚樸、黃連。

        此外,在治療由濕熱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時,在去濕清熱的方劑內,可加入黃芩。

        使用注意:

        1、一般用嫩黃芩較多。嫩黃芩與枯芩(片芩)功效大同小異。一般治熱痢,清內熱多用嫩黃芩;瀉肺熱,清肌表之熱可用枯芩。

        2、小兒平日脾胃較弱者,服苦寒之黃芩要防其對胃腸刺激過甚,可酌量配黨參同服。

        用量:6~15g。二歲以下小兒可用1.5g至4.5g。

        禁忌: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共2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標簽閱讀:清熱藥_清熱藥偏方

        用戶評論: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 清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