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藤的功效與作用 - 活血化瘀藥
名稱:雞血藤
類別:活血化瘀藥
拼音:JI XUE TENG
拉?。篊aulis Spatholobi
別名:血風藤
藥用部位:藤莖
藥材性狀:本品為橢圓形、長矩圓形或不規則的斜切片,厚0.3~l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栓皮脫落處顯紅棕色。切面木部紅棕色或棕色,導管孔多數;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至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3~8個偏心性半圓形環;髓部偏向一側。質堅硬。氣微,味澀。
產地:廣西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葉,切片,曬干。
性味歸經:溫;苦、甘;歸肝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用于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30g);或浸酒;或熬膏。
臨床應用:用于養血補血、活血祛風而通絡止痛。
1、治風濕痹痛。平素氣血虛弱而患有慢性風濕的老人和婦女最適用,多配補血藥和祛風濕藥,如桑椹子、烏豆衣等,或配牛膝、半楓荷、楓香寄生,防已,海風藤等,方如雞血藤湯。
2、治老人手足萎弱、麻木癱瘓、眩暈,由血脈瘀滯、類中風等引起者(包括腦血管意外所致的肢體癱瘓在內),可在病情穩定期用雞血藤調補氣血、行滯而活絡,配桑椹子、丹參、杜仲、山萸肉等。
3、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由血虛引起者較適宜,常配四物湯同服。
4、近年來,用于治療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收效較迅速而持久,用后3~4天即見白細胞開始回升??捎秒u血藤30g,配黃芪15g,大棗5枚,水煎服,或服雞血藤片劑、糖漿劑。
5、試用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以雞血藤60~120g,雞蛋2~4只,八碗水煎成大半碗水,每口一劑,長期服用。又可配其他補血藥和何首烏、熟地、當歸等,方如再障方。
附:
1、雞血藤藥性平和,連續服用2~3個月一般也未見有什么副作用,有虛火者也可服;
2、雞血藤膠(膏)藥性和功用與雞血藤基本相同,但補力更勝,補血氣、強筋骨功效更好。
用量:雞血藤每日用15~60g,分2~3次服。亦可浸酒服。雞血藤膠用9~15g,最好在服其他湯藥時焗溶調勻后溫服。也可以早晚用溫開水溶化后服,有飲酒習慣者可用酒溶服。
處方舉例:
1、雞血藤湯:雞血藤15g,半楓荷30g,當歸15g,牛膝9g,楓香寄生15g,海風藤15g,豆豉姜15g,水煎服。
2、再障方:雞血藤30g,首烏2.4g,丹皮9g,熟地15g,五爪龍30g,地稔30g,云苓15g,白術15g,當歸12g,水煎服(必要時加阿膠9g)。
注:除上述雞血藤外,江西省有豆科植物豐城雞血藤又名山雞血藤,雞血藤呈圓柱形,只有一圈滲出物形成的圓形環圈。廣西另用豆科亮葉雞血藤作雞血藤使用。云南祿勸縣使用豆科植物巴豆藤作雞血藤使用。云南風慶縣(古稱順寧)使用木蘭科異型南五味子和中間南五味子的藤莖作雞血藤使用,雞血藤據《中國藥學大辭曲》記載為清代原作雞血藤。
1961年前華北、東北、中南、華東、多數地區以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紅藤)作雞血藤使用。
1961年《中藥志》第三冊出版后有些地區根據第三冊的說明已逐步更,但現仍有部分地區作雞血藤用。云南、江西、廣西等雞血藤產地,多用當地產品加工成雞血藤膏運銷各地,有的在熬膏時加入部分副料,如云南風慶縣雞血藤膏取糯米、麥芽作成的糖漿和紅花、續斷、牛膝、黑豆煮成的藥液,再和雞血藤原膏三者混膈,濃縮成膏。雞血藤呈長方塊狀,表面黑褐色,平滑而有光澤,氣微香,味甘澀。
《中藥志》記載風慶雞血藤膏據稱系用豐城雞血藤加工而成,但據《中藥鑒別手冊》記述云南風慶使用的雞血藤為木蘭科異型南五味子和中間五味子的藤莖。
- ( 查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