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 平抑肝陽藥
【中藥名】牡蠣 muli
【別名】左殼、蠔殼、海蠣子殼。
【拉丁名】Ostreae Concha。
【來源】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talia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蠣D.rivularis Gould的貝殼。
【動物形態】貝殼左右2片,極不規則,厚而堅硬。左殼較大而凹,固著于海底巖石上;右殼較小而平坦,呈鈣化質狀。貝殼外表面有多層起伏的鱗片,灰白色、淡黃色、黃褐色至淡紫色,邊緣極粗糙。內表面瓷白色,可見深色閉殼肌痕。肉質部可見鰓、心室、心耳及外套膜觸手等。
【產地分布】生活于低潮線附近或淺海泥沙質海底及巖礁上,近江牡蠣及長牡蠣分布于全國沿海各地,大連灣牡蠣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沿海。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拾取后,取肉供食用,貝殼洗凈,曬干。生用或煅用。用時打碎。
【藥材性狀】外形不一,分左右兩殼,一般左殼較大而厚。殼外面粗糙不平,內表面光滑、瓷白色。質硬脆,斷面層狀。味微咸。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乎平行。右殼較小,堅厚鱗片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表面較平坦,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左殼面鱗片堅厚,右殼面鱗片呈波狀的同心性排列。近江牡蠣:多呈類圓形或三角狀類圓形,右殼同心性排列的鱗片層層重疊,邊緣有時帶紫色。
【功效與作用】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煅牡蠣收斂固澀。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臨床應用】9~30克,先煎,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治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蠣痰核。煅牡蠣用治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
【主要成分】主含碳酸鈣80%~95%、磷酸鈣及硫酸鈣。此外尚含鎂、鐵、鋁、硅等多種無機元素及多種氨基酸,無機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因品種與產地不同而異。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提取物具有增強免疫、鎮靜、抗實驗性胃潰瘍、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和抗衰老作用。
【使用禁忌】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 ( 查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