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5dhmd"><progress id="5dhmd"></progress></strong>
      1. <var id="5dhmd"></var>

      2. <small id="5dhmd"><button id="5dhmd"></button></small>

        首頁 > 中草藥大全

        山藥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

        時間:2017-06-10 23:20:09

        本品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薯蕷”。山藥之命始見于《本草衍義》。

        名稱:山藥

        類別:補益藥

        拼音:SHAN YAO

        拉?。?/strong>Rhizoma Dioscoreae

        別名:薯蕷、山芋、淮山藥、野山豆、山板術、九黃姜、白藥子、野白薯、佛掌薯

        藥用部位:根莖

        山藥

        商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為毛山藥與光山藥兩種。

        來源:為薯蕷科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薯蕷除去外皮的干燥塊根。多為栽培,亦有野生。

        產地:原產山西平遙、介休,后主產河南博愛、武陟,溫縣,現除西北,東北高寒地區外其它各省均有栽培。兩廣及福建等地多有野生。

        山藥圖片

        采集加工:冬季地上苗枯萎后采挖,挖回塊根,切去根頭,洗凈泥土,用竹刀刮進外皮及須根,放熏炕中用硫磺熏8~11小時,待山藥變軟,取出進行烘曬到外皮收干時,再放入炕中熏蒸24小時,使內在水分向外散發,山藥又回潮變軟、再次進行烘曬到外皮干硬后,停止烘曬,堆垛發汗,而后反復烘曬發汗數次,直至全干,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順直的毛山藥,用清水浸潤均勻后,放平板上,用木板壓于山藥上進行搓揉,使成圓柱形,兩端切齊,趁潮濕用硫磺再熏一遍,曬干后,打磨光潔即為光山藥。

        性狀鑒別:毛山藥略呈圓柱形,微彎曲稍扁,一般長10~25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白色,有的帶縱溝皺,有的略平坦,未去盡栓皮或須根深陷處則帶有深褐色斑塊或小點。兩端不平齊。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質,顯顆粒狀,無木質纖維組織。氣無,味甘淡、微酸。
        光山藥呈圓柱形,一般長10~2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潔白光滑,兩端平截。余與毛山藥相同。兩種山藥,均以條干均勻,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粘液質、精氨酸、尿囊素、淀粉酶、膽鹼等。

        功效與作用:1、益氣補脾:與其所含營養成分和粘液質、淀粉酶等有關,有滋補作用,能助消化、補虛勞、益氣力、長肌肉;2、止瀉;3、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麩炒。

        中藥山藥圖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肺、腎經。

        功能:健脾開胃,補氣養陰,止瀉澀精。

        主治:脾虛泄瀉,虛勞久嗽,消渴遺精,帶下尿頻等癥。

        臨床應用:

        1、用于脾腎虛證,作一般滋養補益藥用。如屬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體倦神疲,配白術、蓮子肉、黨參等;如屬腎陰虛損,表現遺精、盜汗等癥狀,配熟地、山茱萸肉等。

        2、用于脾虛泄瀉,大便稀溏如水樣,含不消化食物,可與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等配伍,方如參苓白術散;或配葛根、茯茶等,方如山藥湯。又可重用山藥一味,以補脾止瀉、助消化,其法為每日以山藥60g煎水代茶。小兒脾虛之消化不良兼有虛汗,則以山藥12g、小麥9g、神曲9g、苡米9g煎水代開水服。

        3、用于肺脾兩虛之慢性咳嗽,表現為痰多清稀、食欲減退、身體消瘦、精神困倦等(可見于肺結核),常用山藥配黨參、川貝、茯苓、杏仁等補氣和止咳化痰藥,方如和肺飲。

        4、用于治療消渴癥(病情相當于輕型和中型糖尿病),效果頗稱滿意,可用單位作為食療,或每日以150g煎水代茶,長期服用;也可配黃芪、天花粉、麥冬、生地等,方如山藥消渴飲。

        山藥

        此外,因服寒涼藥過多而致大便滑泄,也可用生山藥60~120g濃煎服用以止之。

        使用注意:屬于炎癥腹瀉者忌同;大便干結者慎用(多服反易致氣滯);脾虛而腹虛脹滿悶者也應慎用。又本品與鹼性藥混合,或煎煮時間過久,會使含淀粉酶失效。

        用量:9~30g,大劑用至90~120g作食料時適量,大量可用至250g。

        處方舉例:

        1、山藥湯:淮山30g,豆蔻9g,煨葛根9g,茯苓15g,銀花9g,灸甘草6g,水煎服。

        2、和肺飲:淮山12g,黨參9g,茯苓9g,百合9g,杏仁7.5g,灸甘草7.5g,水煎服。

        3、山藥消渴飲:黃芪12g,黨參15g,天花粉6g,麥冬9g,生地15g,水煎服。

        注:

        1、山藥過去規格繁瑣,按產地及根條粗細長短,分成很多名稱,如山西產的稱西超,產河南的稱壞超,又各分若干等級。并有因根條體質堅重而命名的雞骨山藥等。1964年商業、衛生兩部頒發了54種中藥材規格試行標準,根據山藥的支條大小顏色的黃白,將光山藥訂為1~4等,毛山藥1~2等,但均系指家種的長條形山藥加工的產品。此外江南地區,尚有野生或栽培的“腳板薯”加工的產品,薯形粗短,表面略平坦而無抽皺,中心多有細孔隙,粉質潔白,現多產于廣西,運銷全國。也有的地區因其塊大內部不易干燥,加工時切成長方條形,稱方山藥,如四川,多地產地銷。

        2、光、毛山藥的療效相同,為了節省勞力和加工費用,減少不必要的搓圓打光工藝,現國內銷售以毛條山藥為主。出口外銷,則仍保持加工山藥的傳統習慣。

        標簽閱讀:山藥 補益藥 補氣藥

        用戶評論:

        山藥的功效與作用 - 補氣藥